黑料

当前位置: 黑料   ·   实习实践   ·   MSW实习实践   ·   实习动态   ·   正文

科研育人重大专项 | 黑料 师生赴开弦弓村乡村发展调研纪实

发布时间:2025/08/07浏览量:来源:

田野调查是社科学子将理论扎根实践的必经之路。为深入贯彻科教融合战略,强化科研育人实效,提升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,助力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,黑料 已连续多年开展暑期田野课堂实践活动,带领学生们深入田野、扎根基层,开展田野课堂调研。2025年,在社科大科研处“科研育人重大专项”支持下,黑料 八位同学在张浩、杨可、李原和杨蓉蓉等老师的带领下,于7月7日至16日,在费老初访江村9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,深入开弦弓村开展田野调查,探寻这个见证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传奇村庄的故事。

开弦弓村,又名江村,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。1936年,费孝通先生因养病来到开弦弓村,并在此进行田野调查收集资料,后完成博士论文《江村经济》。往后,“江村”逐渐成为社会学人的“学术圣地”。在调研筹备阶段,李原老师强调,暑期田野课堂是结构化的教学活动,也是有组织科研育人的重要环节。同学们要珍惜这次机会,提升调研能力和学术素养,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。甫一进村,张浩老师引导大家,注意看江村的庭院、道路、公共空间的布局与变化,它们都是解读乡村发展变的密码。对比费老笔下的‘江村’,同学们可以思考下,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些变迁?老师们的引导和启发激发了同学们的调研热情,十天时间里,同学们综合运用实地观察、深度访谈、文献分析等方法,围绕乡村治理主体协作、产业融合路径、传统工业传承等核心议题,开展了深入的思考和调研。

图1 师生在费孝通纪念馆开启本次调研

01 多元治理:协同激活江村新貌

开弦弓村清澈的小清河、整洁的屋舍,尤其是花木葱茏的农家庭院,给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。这得益于当地实施的“美丽庭院建设”。2018年,开弦弓村入选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,以区妇联创投项目为切入点,联合蓝天社工组织,将庭院美化与文明乡风结合。

在座谈中,苏州市吴江区阿拉爱社会工作服务社负责人沈艳介绍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,她们能有效发挥专业力量,精准对接村民需求,丰富乡村服务形式。杨蓉蓉老师点评道:“社工组织的模式,生动体现了‘政府引导、社会运作、群众参与’的协同治理机制。这种第三方力量在链接政策与村民、提供个性化服务上的优势,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创新点。”

调研团队还观察到,开弦弓村作为知名研学基地,吸引了华东理工大学设立社工服务站,驻村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,提供儿童课业辅导,同江村实验学校合作建立“校家社”开设孝道小课堂,针对“一老一小”服务人群组织疾病预防活动,解决了当地村民“年轻人没时间、老人没精力带孩子”的重要难题。中国农业大学的驻村站“科技小院”则扎根试验田,进行水稻、香青菜等作物实验种植并为村民提供农技培训,并利用专业优势为村民开展除虫、作物疾病预防、养殖丰产等知识的培训,促进当地农业产能的提升。

图2 师生访谈社工机构负责人

在开弦弓村,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多元治理主题合力绝不是干瘪的理论,而是通过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多元主体的协作实现乡村发展,切实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生动实践。2024级博士生马文嘉感悟到:“这次田野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,乡村治理的活力源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实践的动态互构,公共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核心枢纽角色。我们不仅要观察场域,更要感知生活其中的人。”

02 产业破茧:创新培育江村引擎

开弦弓村南村中心、苏震桃公路庙港段西侧坐落着当地的费孝通江村纪念馆。馆内分为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、费孝通纪念馆和费达生江村陈列馆三个部分。一进入费孝通纪念馆,“从实求知、志在富民”八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,这也是费老一生追求的生动写照。回望开弦弓村的发展历程,调研组师生深切体会到,产业发展、城乡融合,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。

开弦弓村的缫丝业历史有悠久。改革开放之初,当地诞生过中国最早一批乡镇企业,村民们率先奔小康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传统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,青年外出务工,乡村“空心化”,没人种的土地大片外包挖塘养蟹;传统丝织业不能适应新要求,乡镇企业在国企改革浪潮中破产倒闭,村集体收入减少;集体收入锐减导致当地环境治理、生活服务、公共空间建设缺乏。“江村”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。

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开弦弓村依托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,努力打造“中国·江村”示范区。调研团队走访发现,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,村里引入社会资本,着力打造稻园、蟹园、桑园三大农业品牌,推动高密度养殖整改,关停高污染纺织企业,促进传统丝织业向绿色高效转型。同时,以“江村”文化IP打造文旅研学新业态。部分村民也尝试电商带货增收。在参观村办企业和与村民交流后,杨可老师现场引导讨论:“大家看到了养蚕缫丝的产业变迁,可以随着费老探索的乡村工业化路径,进一步思考三代女工们的生命历程。”团队成员笪译丹感慨:“唯有沉入生活肌理,方能理解中国乡村结构的韧性与变迁的动力。费老揭示的路径,至今仍是解锁乡土中国发展之问的重要钥匙。”

图3 师生参观文旅商店并听取店家介绍

03 田野躬行:从实求知悟真知

密集的学术调研活动在为“江村”带来知名度和活力的同时,也引发了调研团队的深刻反思。中期总结讨论会上,有同学提出疑惑:当地频繁接待各大高校、研学组织来到开弦弓村进行调研活动,对当地村民是否构成一种打扰。同学们纷纷产生共鸣,调研组师生对此话题开启讨论。“江村”和开弦弓村仿佛是这个村庄的一体两面,一方面学子们仰慕费老足迹而来,贡献文旅消费,从事调研活动助力乡村发展,“江村”成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名片;另一方面,开弦弓村也面临如村民私人生活空间受到游客打扰,当地干部受限于“明星村”的知名度履职如履薄冰等情况。

在这个角度上,指导老师鼓励了同学们对社会学于开弦弓村意义的探讨,认可同学们切实关注当地居民生活、把观察落到实处的态度,认同作为青年社科学子的学术热情和社会责任感。“开弦弓村是社会学研究的‘圣地’,更是理解中国乡村变迁的活样本。大家要带着费老‘从实求知、志在富民’的精神,深入田间地头,倾听村民心声,让书本理论在田野中焕发活力。”在老师的引导和共同探讨当中,调研团队学生们逐步意识到,文旅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将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、满足人民所需,而调研实地、发现问题、尝试探讨如何发展正是社会学之意义所在。

图4 师生就调研内容开展复盘讨论

对开弦弓村的调研,是一次行走在学术圣地、感悟中国乡村脉动的鲜活田野课堂。团队成员不仅深刻体悟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精神,更通过亲历多元治理与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,触摸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。2023级本科生唐菲玥表示,本次调研,不仅是一次学术“朝圣”,更是一次向前辈致敬、向当地人民学习的珍贵旅程。展望未来,团队成员期待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更深结合,在扎根基层中感知民生温度,以真问题为导向,推动学术探索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。

图文:陈心仪,马文嘉

编辑:张天帅

审校:赵亮员